查看原文
其他

未来十年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学习环境(深度好文)

2016-10-24 张华 少年商学院


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(点击标题下方“少年商学院”关注)的第1355次分享。作者是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兼CEO张华。


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80后,出生在豫北农村。和很多今天已经为人父母的朋友一样,我从小是一个“学习机器”。还记得那时,我考进了我们县城最好的高中,第一次考全校第1,第二次全校第8,第三次全校第16,第四次全校第32。一个“等比数列”诶!但第三次第四次就受不了了,开始哭,现在想想,当时一个年级8个班,共500个学生,考第32名,在班里也排前5啊,有什么好哭的?但就是哭,天天被灌输“高考是唯一的出路”,觉得考不好未来就是死路一条了。

 

但我还算幸运,上了大学、研究生,十年前在大城市找了份不错的工作,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里面还算有点小成绩,然后又创业。现在孩子马上要上小学。但是,有一天百无聊赖的时候,我突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:当大家现在一想到孩子成长,考虑的都是名校啊、学区房啊等等的事情,想想看,除了钱多了一些,生活丰富了一些,我们不还是在让孩子重复我们以前那条老路吗?只是看起来这条路“高级”了一点点,体面了一点点而已!




假如你的孩子现在8岁,再过10年,他上大学,就算是上了一间所谓的“名校”,他就有足够的竞争力面对未来么?不一定。未来10年的变化,一定会超越过去20年的变化,谁知道未来的样子?所以我们要重新思考一下,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成长环境?孩子成为一个健全的人,到底需要的是什么?

 

▋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,源于自我觉醒

 

有时想想,自己身上的冲突真是蛮多的。

 

我出生农村,直到18岁才进入省城,但后来做了记者,除了新疆西藏,全中国几乎都跑遍了,全世界也去了三十多个国家。另一个维度,我是时候是个学习机器,但我参与创办的少年商学院,如今是一个优质的国际素质教育平台。我和合伙人Evan等毕业于世界名校的搭档一起做的事情是,让中国孩子哪怕不出国,也能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得像哈佛、斯坦福学生一样的实践课程与成长经历。


很多从农村出来的人,比较守本分,因为你得到一个东西不容易,就更害怕自己折腾后会失去。但我不是这样的。有时我会想,可能我原本就注定成为这样的人,只是当年高考压力实在太大,天性被压抑了。几年前,还没创业,我专门采访中国企业家,有一位企业家就问我,“你家庭条件应该很好吧?你父母应该带你接触了很多人,去过很多地方吧?”我笑了。

 

现在看起来,很多像我这样从农村出来的人,虽然从小接受高压的传统教育,但是你的勤奋、不满足会推着你在工作中不断突破、不断觉醒,你会思考“我如何变得更好”、“我做的是不是真正想做的事情”——这些人大多已经当了父母,有的人孩子刚出生,有的人孩子已经上小学甚至初中。虽然我们不能说自己“成功”,但至少是幸运。而这般幸运,多源于自我的觉醒。




▋这一代孩子的困境,源于大人的集体装睡

 

今天我们的孩子大约是05后或者10后。我先来讲三个最常见的场景:

 

第一个是我亲身的感受——过去两年,我孩子上幼儿园,我就经常带他去各种游乐场,时间久了我就发现,游乐场简直就是现代的“集中营”,你从家里开车,上车,脚就没离地过,到了商场,下来,电梯,上去,到达目的地,里面的人非常多,先不说各种细菌病毒,设备也千篇一律。游乐场就应该是这样子的吗?

 

第二个是兴趣班,我儿子才上幼儿园,他的一些同学就已经报了三到五门以上的兴趣班,甚至是“幼升小”辅导班,我觉得非常吃惊,跟过去三十年我们那种环境毫无区别,关键是,你给孩子报了那么多兴趣班,但在发掘孩子真正的兴趣,你有真正参与到过程中吗?

 

第三个是,我们不断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,从玩具到各种物品,但我们到底有用心引导过?你给他很多很多零花钱,有教给他如何合理地用零花钱吗?




通过这三个案例,我想讲的是,过了这么多年,我们觉醒了,但我们的教育却仍然停留在表层,我们给孩子热闹喧哗的游乐场,给他报琳琅满目的兴趣班,给他更多的零花钱,但是,For what?是为了让他拿着这些东西,然后重复我们过去的路吗?

 

你可能会说,“我很忙”,但细想你就会知道,这都是借口。抽不出时间带孩子爬山,带孩子寻找家门口一片小树林或公园总是可以的吧?

 

而当物质丰富后,我们这一代人就容易有一个硬伤,叫“重形式轻内容”。你会觉得,“哇,这么多兴趣班,我可不能让孩子像我一样成为一个学习机器。”但多就好吗?你可能会说,“我只有给他更多才知道哪个更好呀”,可一年过去了,两年过去了,你没有真正参与进去,引导孩子发现真正的爱好,又有什么效果呢?

 

也许是我做过记者,接触过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,也许是今天我作为一个父亲,作为一个教育行业的从业者,我更愿意刨除一切形式感,思考一个更本质的问题:刨去物质,我们到底能给孩子什么样的成长环境?找到怎样一个能够基于时代,又适合孩子个性的学习方法?让孩子从小就有认识这个世界的意识或方法?

 

▋未来10年,我们究竟该给孩子什么样的学习环境

 

首先,我们来看3张图片。图片的主角是3个00后,分别来自广州、浙江和江苏,互相不认识,他们都在干嘛呢?

 

第一个孩子,胡同学,她去书店,不是买书或看书,而是采访读者,思考一个今天很多大人都在思考的问题——未来书店真的会倒闭吗,书店未来就一定没有竞争力么?

 



第二个孩子,黄同学,要解决一个我们司空见惯的问题,那就是很多小区有些角落总是很脏乱旧,他做了一个新型的“鳄鱼垃圾桶”,它有一条长长的舌头,这样,那些从远处扔过来的垃圾,因为接触范围广,就能减少被丢在外面的可能性。

 



第三个孩子,吕同学,他非常喜欢科学,他的哥哥现在常青藤名校就读,他就想了,能不能在小区里面组织一个学习小组,自己跟大家既当同学又当老师,把爸爸和哥哥教的知识跟大家分享?说不定还能赚些钱。不仅设计了海报,还真的挨家挨户推广,组建起了一个班。

 



这3个都是真实的故事。第一个特点是,他们三个孩子做的事情,既不是去了游乐场,也不是报了兴趣班,也不是因为有了钱就去买一些东西来实现自己的小欲望,都不是。他们是在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喜好,探索式地、真正地去发现、发展自己的兴趣。

 

第二个特点是,你很难想象,这三个孩子都是少年商学院的学员,但是,从老师到我们团队的所有人,都没有面对面地见过这三个孩子,他们只是参加过少年商学院在线的直播课程,而他们做的事情,仅仅是直播课后老师发布的挑战,或者说是所谓的“作业”吧。

 

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,首先,那时互联网技术没那么发达,不可能实现这种远程的、全国乃至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人享有同样教育内容的效果。再者,很多家长会觉得,“这是不务正业”,既没学钢琴,又没学乐高机器人……

 

但我想说,这三个孩子代表了三类孩子,代表了未来学习真正应该注重的三个方向或三种形式——兴趣发展、公民意识和新型社区化学习。他们都称这比过去参加的任何兴趣班都更有趣,更有成就感。

 

这几个案例让我欣慰的地方是,它正在解决我刚才所说的焦虑,我发现了所谓的“第三选择”,这是一本畅销书的书名,作者是写出《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》的Stephen Covey,书里有一句话说,“一个人基于理性和感性之外,还有第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。”




同样,今天,当我们讨论孩子的发展时,除了考试,除了大人以为的兴趣外,还有第三条路——那就是让我们蹲下来,真正陪着孩子一起,以孩子的眼光找找怎样的学习能让孩子更有成就感,而不是“装睡”,给很多事情贴上“不务正业”的标签。

 

其实今天在这样做的,不仅是少年商学院。比如硅谷的Altschool——扎克伯格还参与投资了它,它也是强调借助互联网自主学习,充分发挥孩子的个性,探索式地去动手操作,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。

 


过去,当我们讨论未来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的时候,我们关注的是,我们能给孩子什么样的物质条件,今天再说这个话题,它的核心,应该是让孩子回归——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,我们应该尊重的人。当我们讨论如何让孩子个性化地学习,第一步应该是我们大人先做一个“个性化父母”。

 

下面这个视频,介绍了一个词,叫“天才一小时”(genius hours),谷歌为了刺激员工提出自己天才的主意,推动公司创新而提出的,后来被很多学校学习了。其实家庭里也同样适用——一天抽不出一个小时,那一周呢?一个月呢?一定有。只要你找到合适方式引导,孩子的创造力不可想象。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k0305y039kr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有危机感的父母,都会站在孩子18岁那个时间点想这3个问题:

 

10年之后,如果名校不存在了呢?假如学校都按照另外一个标准排名,甚至取消排名机制。

 

10年之后,如果学校全部没有围墙了呢?或许你家小区很可能就是未来你孩子要上的大学的一个实践基地的,在家完成作业?

 

10年之后,如果孩子们的竞争的机制变了呢?如果不再是以考试名次,而是以孩子身上真正的个性,他在兴趣小组协作里发挥的作用累积积分……

 

上世纪90年代末有一本畅销书,叫《学习的革命》,它倡导学习要从关注知识,转移到关注方法。今天,我们谈的其实可以叫做“新学习革命”,它的核心的理念,已经不再是学习方法,而是回到人本身,如何围绕孩子的个性,给他一套:1、获取知识的新方式(互联网学习);2、兴趣发展的新方式(泛兴趣小组);3、社会参与新方式(世界是我们的课堂)。




我和我的搭档Evan老师有一个共同的判断——下一个“扎克伯格”不但可能出现在中国,而且也有可能会出现在中国的二线城市。如果所有有心的家长、老师、学校管理人员或者任何一个关注孩子个性化学习的人,能够形成一个小的联盟,我们就能为孩子打造一个“世界即课堂”的社会化学习环境,无论是在书店还是在小区,都能和同学或者网上认识的小伙伴一起去探索,做自己想干、爱干的事,并改变这个社会。

 

那么即使过了10年、15年、20年,当我们老了的时候,当名校的概念不再存在的时候,当孩子的竞争机制变了的时候,我们一点都不担心,因为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重复我们的老路,也没有做另一个换了形式的“我们”——他们真正做了自己,It's enough。


“新学习革命”国际素质教育沙龙报名本周日(2016年10月30日)上午,少年商学院将联合被称为“未来新型大学”的美国Minerva School亚洲区总裁等国际素质教育大咖,以及中国教育部“互联网+教育”课题组,和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长代表等,举行一场盛开的分享沙龙,主题是“如何让孩子获得可媲美藤校学生的竞争力”。地点为广州珠江新城第二少年宫。名额有限,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抢占席位!


(如无法正常识别,点击左下“阅读原文”)


少年商学院微信相关文章:

你可能误会了的欧美素质教育

“北大宁招5岁爱提问的孩子,也不愿招只会埋头考高分的学霸”

孩子不是工具,我为何不认同鹰爸的家教方式》

所谓好父亲,就是要有大格局,会过小日子

2005年-2015年出生的中国平民子弟长大后如何生存和竞争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